週三(3 日),中國於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 周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主流媒體的報導焦點多集中在中國軍事力量和組織能力,而非歷史紀念主題。
分析指出,美媒報導流露高度警覺與複雜情緒:既承認中國軍力現實躍升,也擔憂其對亞太戰略格局及國際秩序可能帶來的影響,反映出對中國崛起的戰略焦慮及對多極化世界秩序的不適應。
不過,《CNN》也罕見評論稱,中國是「二戰太平洋戰區重要但被忽視的盟友」,並指出九三閱兵亦旨在弘揚中國對結束戰爭的貢獻,糾正西方歷史敘事偏差。
美媒聚焦中國軍事力量與新型武器
事實上,在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九三閱兵的報導中,「震撼」與「擔憂」情緒占多數。
《CNN》和《NBC》等媒體將焦點放在中國的新型武器上,包括核彈道導彈、高超音速導彈、雷射武器、無人潛航器以及反艦導彈系列。
《CNN》評論稱,中國展示的先進武器「令人震驚」並「已領先於美國」,並指出美國「已無法像 80 年前那樣大規模生產同等數量的武器」。
《CNN》強調,這些武器的廣泛部署將使「任何對手在亞太地區與中國發生軍事對抗時面臨真正挑戰」。
《彭博》報導則指出,透過閱兵展示自主開發與快速部署能力,中國彰顯了自己邁向「世界一流」軍事力量的進程,並對西方國家構成「真正的擔憂」。
組織能力與社會協同同樣受美媒關注
不過,美媒不僅關注武器展示,也高度評價閱兵的組織與後勤能力。
《CNN》指出,天安門廣場上志願者服務完善,能說流利英語的志願者為外賓指引方向、協助媒體架設機位,呈現「奧運級別的國際盛會」管理水準。
《NBC》則形容中國軍隊徒步方隊步幅、步速與槍線「數學般精確」,顯示中國軍隊及社會對大規模協同的駕馭能力。
《美聯社》報導則指出,閱兵結束後,北京交通迅速恢復正常,長安街沿線數十萬觀眾有序散場,僅用不到 90 分鐘便恢復日常運行,被稱為「令人敬畏的後勤工程」。
然而,美國主流媒體對此次閱兵的歷史背景報導有限。9 月 3 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 周年,象徵中國「銘記歷史」,但美媒多未提及。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