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周一(8 日)報導指出,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接連兩場選舉失利與國內物價上升引發民怨後,於周日宣布請辭,結束不到一年的執政。他原以「讓日本重新展現笑容」為政見上台,但最終無法化解國內結構性挑戰與黨內矛盾。
從 1990 年以來,日本已歷經 18 位首相、其中 11 人任期僅約一年。石破茂的下台雖符合過去日本首相短命的慣例,卻更凸顯了自民黨內部日益嚴重的裂痕。
目前,黨內分為傾向改革的中間派與擁護修正主義、具保守民族色彩的右派,兩者之間矛盾擴大,削弱了政黨整合力。
石破茂提前宣布辭職,巧妙迴避了原訂周一舉行的黨內不信任投票。他在聲明中警告:「若自民黨失去民眾信任,日本將陷入膚淺的民粹政治。」
他的繼任者必須處理的不僅是黨內問題,還包括經濟停滯、勞動力短缺與人口高齡化等國內困境。對外,他也須應對與美國總統川普主導下的複雜雙邊關係。
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日本研究主席 Kenneth Weinstein 表示:「石破茂無法為日本的國際角色提出清晰願景,也難以與華府建立信任。日本現在需要一位能與川普直接對話、同時鼓舞國內士氣的領導人。」
此次自民黨黨魁選舉將於 10 月上旬舉行,已吸引多位有力人選角逐。其中包括農林水產相小泉進次郎,他年僅 44 歲,形象清新、具協調性,被視為有能力與第三大黨「日本維新會」達成合作。
另一位熱門人選則是前日本經濟安全保障相高市早苗,她立場鮮明、態度強硬,支持者認為她是少數能奪回右派選票的強人領袖,若當選將成為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
然而,無論誰當選,都必須面對自民黨在國會兩院已不再擁有多數的現實。未來組閣恐需依賴長期盟友公明黨,甚至尋求與小型反對黨合作。
政治分析家 Tobias Harris 指出,自民黨在歷史上最強勢的時期,往往是由具備個人魅力、能注入活力的領袖所帶領,而非單靠政策細節。
「石破茂最大的失誤,就是讓自己陷入毫無作為的狀態。」Harris 補充,只要領導人願意行動,日本民眾通常願意包容錯誤,但石破茂卻未能展現方向感。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