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人工智慧 (AI) 強勢改寫商業版圖之際,私募公司影響力迅速攀升,迫使華爾街重畫研究服務的邊界。《彭博》周四 (20 日) 報導,隨著 OpenAI 等未上市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多家大型投行正加速布局私募公司研究業務,試圖彌補傳統公開市場研究的限制。
摩根士丹利 (MS.US) 上周推出專門研究私募企業的新產品,加入摩根大通 (JPM.US) 、花旗(C.US) 等同業的行列。銀行業者指出,這波轉向主要是受到兩大需求驅動:投資人急於了解能否投資這些私募企業;另一部分則是因為這些公司可能對上市企業構成威脅。
花旗美國股票研究主管 Anne Malone 表示:「客戶的需求極大。」花旗已延攬前 Balyasny 資深分析師 Heath Terry 領導私募科技領域的研究。Malone 說:「所有人都想知道私募公司狀況,不論是為了投資,或是因為它們可能衝擊你現在的部位。」
這股擴張來得並不容易,包括如何與專門研究機構競爭,以及如何打造可獲利的商業模式等挑戰,都讓投行必須重新思考研究定位。但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延後上市時程、私募規模迅速膨脹,市場普遍認為私募研究已成為賣方研究部門的必要升級。
私募估值巨大、AI 熱潮推升:兩大理由讓研究團隊動起來
PitchBook 統計顯示,全球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已逼近 1,600 家,總估值達 6.5 兆美元,較去年底大增 22%。其中 OpenAI 與馬斯克旗下的 SpaceX 若上市,估值甚至可躋身標普 500 成分股前 25 大。
Malone 說:「這些私募公司已大到無法被忽視,不僅有投資價值,也可能威脅你手上的投資。」
花旗除負責 AI 主題的 Terry 外,也將要求各產業分析師同步研究其領域中的私募關鍵企業,並鎖定約百家最具影響力的名單,在其動作與市場高度相關時發布報告。
摩根大通則已建立一支小型專家團隊,與 AI、金融科技分析師合作。今年該行以 OpenAI 開啟私募研究序幕,因為此公司牽動眾多股價變動,例如其採購決策曾推升超微 (AMD.US) 、博通(AVGO.US) 等半導體股,而軟體股則因 AI 競爭加劇而承壓。
摩根大通全球研究主管 Hussein Malik 表示:「我們的報告讀者大多是公開市場投資人。他們明確的回饋是:這些私募企業對他們追蹤的上市公司非常重要。」
投行全力搶進:從資料、訪談到企業接觸
在整體賣方研究預算縮減、被動投資崛起、上市公司數量下滑的壓力下,私募研究被視為少數具成長潛力的領域。惟投行仍須與顧問龍頭如麥肯錫、Bain,以及與專家撮合平台如 GLG 等競爭。
牛津大學教授 Ludovic Phalippou 警告:「缺乏公開資訊和標準化指標,研究成果很容易變成講故事或企業行銷。賣方分析師必須證明自己能提供增量價值,而不是重複管理層的說詞。」
為了避免流於空泛,投行正透過更深入的資料與實地調查來強化研究:巴克萊 (BCS.US) 分析 Shein 時採用自家信用卡資料;摩根大通研究 Plaid 時引用十多個第三方平台的客戶與專家意見;摩根士丹利 (MS.US) 的 Neuralink 報告包含創辦人與競爭者訪談。
此外,企業接觸 (Corporate Access) 也成為競爭重點。花旗的 TMT 年會今年有 47 家私募企業參加,較去年翻倍;摩根士丹利的 Spark 會議則有 85 家科技公司出席;巴克萊去年協助投資人接觸 966 家私募企業,今年前九月也達近 900 家。
巴克萊全球研究主管 Bradley Rogoff 說:「客戶不只想聽我們形容這些企業的重要性,他們想直接聽企業本身為什麼能搶占市場。」
「這是更難的研究」:AI 取代不了的最後防線?
儘管投入增加,投行在私募研究的人力仍十分有限,大多依靠原有上市公司分析師兼任。Sheffield Haworth 招募主管 Daniel Smith 表示:「目前私募重點公司多半仍由傳統公開市場分析師負責研究,公私市場界線正在模糊。」
分析師也必須適應截然不同的研究型態。花旗的 Malone 說:「這難得多。你得自己拼湊資訊,完全不像公開公司檔案那樣有架構。」
外界認為,這類高度依賴人際訪談、產業關係與非標準化資料的研究,將成為分析師抵禦生成式 AI 的防線之一——這些工作相較於模型化研究更難被機器取代。
摩根大通的 Hussein Malik 也提到,私募研究的價值不一定直接反映在交易佣金,而是在機構客戶的「券商評等投票」(Broker Vote) 中獲得更高權重。他說:「研究的價值並非直接貨幣化,而是由客戶在回饋循環中反映其重要性。私募研究是獨特的價值,我們相信客戶最終會看見。」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