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發表報告,截至上周五(22日),MSCI中國指數及滬深300指數於今年以來各已累升27%及13%。短期指標(如14日RSI)已進入超買區域,但結構性指標仍處於歷史常態範圍。內地住戶存款總額與A股總市值比率往往在降至1.1倍時見頂,目前則約為1.6倍。自2024年9月以來,本輪反彈主要由機構資金主導;但自7月起,散戶資金流也有所增加,為市場增加了流動性順風。債券收益率低迷、對「央行兜底」的信心,以及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均抵消了傳統夏季淡季的壓力。
在假設股權風險溢價下降、推高估值倍數的情境下,摩通估算至2026年底,滬深300指數有24%上行空間,MSCI中國指數則有35%上行空間,假設基於市場普遍預期的每股盈利增長和未來12個月預測市盈率估值回升,至滬深300/MSCI中國指數歷史中位數分別高出2個標準差/高出1.5個標準差。該行判斷單股的超額表現屬性主要包括:市場一致預期的盈利/收入上調、低股息率,以及估值市盈率提升。超配板塊包括:媒體與娛樂、生物科技、資訊科技、材料及非銀行金融。
截至8月21日,MSCI中國指數的未來12個月預測市盈率為12.3倍,較其過去十年滾動中位數市盈率高出0.5個標準差。在一致性預期下,2025年、2026年及2027年的每股盈測按年增長分別為4.7%、12.5%及12.1%。若估值重估至高出1個標準差/高出1.5個標準差,則意味著到2026年底分別有26%/35%的上行空間。
摩通指,內地散戶資金終於趕上機構資金推動的行情:自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國家隊」及準國家隊累計買入2萬億元人民幣A股,但同期公募基金淨贖回約人民幣2,000億元。然而,自2024年9月至2025年8月21日,融資餘額增加了8,000億人民幣。由於「別無選擇」(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 to owning equities)效應,資金配置逐步由債轉股,成為機構資金流的主因。該行預估至2027年,每年將有額外1.65萬億人民幣的機構資金淨流入股市。自7月起,散戶帶動的融資餘額增加與新公募基金發行量提升,即使宏觀數據轉弱,亦提供了助力。投資者普遍預期,在中國「勝利日」閱兵(9月3日)前,以及美聯儲9月18日可能降息前,市場仍有上行偏向。
從行業與主題來看,本輪行情的主題則更集中在人工智能、科技本土化、生物科技創新、新消費、資本市場修復,以及「反內捲」相關的投資方向。(wl/da)
AASTOCKS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