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周四 (11月13日) 恆指收報27,073點,卻於翌日開報26,660點,明顯低於27,000點,並且當日高位26,881點,亦在27,000點以下,便知未能企穩在二萬七關口之上。從上周五至本周二 (11月14至18日) 僅三個交易日,恆指不但見三連跌,更是心理關口相繼失守,分別是27,000、26,500和26,000點。三日累跌近1,150點,周二收報25,930點,繼11月5日後,再次收低於26,000點。自9月10日至11月18日歷時近兩個半月,收低於26,000點不常見,合共十個交易日,期內集中在10月13至24日。
二萬六非重要支持位
在短短九個交易日,有八日收低於26,000點,其中五日收高於25,800點,亦未嘗見連續兩個交易日或以上收低於25,800點,之後在11月5和18日分別收於25,935和25,930點,亦在25,800點之上,可見不是26,000點,而是25,800點才是重要支持位。不過昨日恆指續跌,令港股至今踏入四連跌,收報25,796點,上述的25,800點亦告失守,倘於今明 (11月20和21日) 兩日續收低於25,800點,後市並不樂觀。早前於11月6至13日共六個交易日,其中五日見升,繼而迎來上述的四連跌,之前升幅全然消化,目前是「跌凸」逾150點。
沽壓漸強買盤難消化
誠如11月17日開市前發佈市評文章時,於文末表示上周五港股下跌而大市成交金額約2,328億港元,自11月3日以來普遍日子交投低於2,400億元;惟獨在11月13日恆指上破27,000點收市,成交額則超過2,700億元。從升市交投遠多於跌市交投來看,不乏對港股後市仍有期望的投資者,所以或許本周一恆指低位在26,500點以下,便迎來「趁低吸納」買盤湧現,令恆指繼續收高於26,500點。結果未如人意,周一僅高見26,531點,略高於26,500點,證明整日港股普遍交易時間,恆指處於26,500點以上,買方動力根本無法與賣方動力抗衡。
中資金融股開始捱沽
究其原因10月初以來中港股市缺乏自身重要消息帶來,於是恆指走勢傾向跟隨美股表現,適逢美股又見走弱。在人工智能 (AI) 美股受估值偏高憂慮困擾捱沽,截至上周五納指經已連續三日收低於23,000點,隱約於二萬三關口構成阻力。另見上周四至本周一道指見三連跌,港股則於上周五至本周二見三連跌,進一步確認恆指跌勢由美股走弱帶動,並且上述三日道指表現,為三項主要指數中最差,倘若細看便知是金融股亦開始捱沽使然。而香港的「中特估」概念不乏中資金融股,近日見跌也拖累恆指表現。
本周二恆指跌逾450點,令20天和50天移動平均線雙雙失守,當日大市成交金額約2,421億港元,暫於11月跌市時惟一成交額超過2,400億元的日子,倘若短期美股投資氣氛未見好轉,中港股市又繼續缺乏利好消息,本月餘下日子恆指則難守25,500點 (10月20日以來僅見11月5日低位在其下,為25,496點)。參考納指於10月10日低見22,192點,不排除未來兩週納指落到22,000至22,200點之間才見支持。而於10月13日恆指低見25,336點,明顯低於25,800點,因此倘見納指步向22,000點,應有恆指至少落到25,000點水平才有望靠穩的心理準備。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