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券商官宣:合併!今日證券板塊上漲,香港證券ETF、證券ETF易方達漲超1%;證券ETF、證券ETF東財、上證券商ETF、證券ETF龍頭、證券ETF基金、證券ETF嘉實、證券指數ETF、證券ETF龍頭、證券ETF南方、證券ETF建信、證券ETF富國、證券公司ETF、證券ETF指數基金、證券ETF先鋒上漲。
消息面上,中金公司公告正籌劃換股吸收合併東興證券、信達證券,擬向東興和信達全體A股換股股東發行A股股票。三家公司A股、H股股票將於11月20日停牌,預計不超25個交易日。
三家整合的券商實控人均為中央匯金,此次併購是匯金系自2月接收三家AMC股權後的重要整合動作,旨在加速建設一流投資銀行。
此次中金、信達、東興三家券商共同整合為券業首例。目前匯金系旗下直接或間接持有多家券商股權,包括中國銀河、中金公司、申萬宏源、中信建投、光大證券、信達證券、東興證券和長城國瑞證券。
合併前中金公司各項財務指標已位列行業第一梯隊,合併後中金公司總資產將排名行業第四位,淨利潤將排名行業第六位。2025年前三季度中金公司、東興、信達淨利潤分別為66億元、16億元、1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0%、70%、53%;截至2025Q3,中金公司、東興、信達總資產分別為7649億元、1164億元、1283億元。簡單加總後,合併公司淨利潤達95億元,排名第六,總資產達1萬億元,排名第四。
2024年以來,監管大力推動證券行業供給側改革、支持頭部券商做強做大,已有多家券商完成重組,包括國聯證券合併民生證券,國泰君安合併海通證券,西部證券合併國融證券,國信證券合併萬和證券,浙商證券合併國都證券等。行業內的資源整合或將成為券商快速提升規模與綜合實力的又一重要方式,大型券商通過併購進一步補齊短板,鞏固優勢,中小券商通過外延併購有望彎道超車,快速做大,實現規模效應和業務互補。
今年以來A股主要指數年內均實現顯著上漲。截至11月19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漲幅分別達到17.75%、25.59%和43.67%。 相比之下,代表券商板塊整體表現的中証全指證券公司指數同期漲幅僅為3.26%,明顯落後於大盤走勢。
從券商股業績看,2025年前三季度上市券商歸母淨利潤同比+62.4%。業績增長與股價表現之間的背離,使得證券板塊估值與盈利能力的差距不斷擴大,形成了值得關注的“價值窪地”。
國泰海通證券指出,今年以來,機構因固收資產收益率下行從而系統性增配權益資產,中長期資金入市帶來的財富效應,將接續帶動居民資金入場,疊加三季報業績普遍高增,後續業績有望逐步釋放,繼續看好配置力量+業績改善的雙輪驅動的券商板塊。
展望2026年,西部證券認為證券行業發展趨勢將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增量資金持續入市下預計券商財富管理維持高景氣。監管積極推動以保險資金為代表的中長期資金持續流入資本市場,賺錢效應下主動權益基金和居民資金淨流入或繼續擴張,2026年A股市場的成交中樞或將繼續維持高位。成交繼續活躍下券商經紀和兩融均將明顯受益,賺錢效應加強或將推動資管業務景氣回升。
第二,指數向上突破下預計券商權益自營重要性繼續提升。2025年股牛債熊下券商自營表現持續優異,但不同券商呈現明顯分化;雖然目前券商方向性權益配置比例不高,但主動投資+量化做市+衍生品+私募另類相關的泛權益資產仍明顯受益於權益市場的改善。我們認為2026年行業對權益投資的重視程度或將繼續增加,投資收入仍是影響業績的關鍵因素。
第三,互聯互通加深驅動券商投行修復+國際業務快速發展。2025年內地和中國香港市場的互聯互通持續加深,資產資金南下趨勢明確。截至2025年9月末,港股市場的南向資金佔比提升至25%;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市場IPO規模為1883億港元,其中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規模佔比高達71%。在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進一步深化下,一方面中資券商在港股排隊項目豐富,“十五五”建議稿鼓勵積極發展直接融資,預計2026年上市券商投行淨收入將進一步修復;另一方面國際業務已經成為頭部券商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重視程度不斷提升。
第四,行業供給側改革或將延續,行業集中度繼續提升。雖然2025年新增併購節奏減緩,但監管政策指導下我們認為行業供給側改革趨勢延續,行業併購重組或會繼續發生。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